「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秋天剩旅行【cts.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 Summer School 活動簡述】 Summer School 是橘子關懷基金會每年暑期都會舉辦的冒險營隊活動,透過冒險教育、公益服務、分享交流三大核心的結合, 將冒險精神實踐於生活中。 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實體的營隊活動,但也因此我們更希望在這個非常態、讓人有點不舒適的夏天,...
「土地 有機 認證」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河童先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蔡易餘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問題]請問關於有機農業的認證- 精華區Agriculture 的評價
- 關於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友善農法,如何驗證?】客家新聞雜誌第515集 - YouTube 的評價
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健康·循環·永續📍
[後疫情時代,審視防疫與健康管理]
台灣歷經新冠疫情侵襲,有賴全民齊心戰疫💪🏻,也重新審視防疫以及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淑亞在雲林服務將近24年,雲林產物豐饒,擁有得天獨厚的種植、畜牧環境,成就許多非常優質的農牧品,淑亞深信「健康是吃出來的!」友善耕種、友愛土地,吃的健康,疾病自然而然便會遠離我們👍🏻
淑亞拜訪荷馬異國料理 #廖遠志 老闆,廖老闆在雲林餐飲界深耕數十年,對於自家的餐點有一番自己的堅持。
「健康是吃出來的!疾病也是!」淑亞與廖老闆暢談,聊到目前部分民眾在選擇用膳時,在意的是這是哪一間餐廳、哪一間大廚,建議可以做到 #朔源,知道自己吃下肚的東西來源於哪裡?例如荷馬異國料理的招牌草嶺 #苦茶油雞,肉品的部分皆來自雲林在地優質的畜牧養殖場、使用經認證之草嶺苦茶油、西螺瑞春醬油,而食材部分皆是自家果菜園區種植,健康看得見,也吃得出來。
淑亞亦向廖老闆分享,目前斗六鎮西食農園區的產物循環♻️模式:目前鎮西種植多項蔬菜,如韭菜、地瓜葉、茄子🍆等等,若有廚餘的部分,可以供田地做肥料,鎮西亦有養殖母雞,母雞生蛋,蛋可利用或孵出小雞,成為一個有機循環,家裡不再有生廚餘,友善土地亦友善環境!
疫情的侵襲打亂了許多生活節奏,卻也帶來了許多新思維,防疫當道,「健康」更是重要,雲林縣與其他縣市不同的是,咱購買蔬果、畜牧產品皆是當地、當季、優質、新鮮,健康看得見,也吃得到!一同理解友善循環🔄、支持雲林農產、優質商家,讓健康跟著我們一起走!🏃🏻♂️
#荷馬異國料理
#使用在地優質農漁牧產品
#源頭看得見
#健康管理很重要
#雲林我的家
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河童先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你自己的糧心』
完整故事往左滑⬅️
-
曾經感情中的被傷害
常常讓自己的心傷痕累累
複雜的情感壓力下
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單純一點
迎接萌生新芽的下一個更好的自己
-
我們追求的很簡單,對我最好的
最安心的,不讓我再次感到傷害😌
就像Plant A台灣純植燕麥奶
使用有機認證摘種,不使用化學藥劑於土地
讓這曾經被傷害的地球像我們單純的心萌出新芽🌱
『Plant A 燕麥奶』
無添加化學成分、台灣團隊研發與義大利技術合作、獲得國際認證和真材實料的多元運用,純飲、奶泡、奶蓋一瓶就能滿足
@planta.tw
▪️
前一陣子河童先森開始實施飲食調整
從原本的不忌口吃改為注重熱量和原型食物為主的餐食模式。因為我發現自己對牛奶類會容易長痘,這對於偶像型插畫家是極度在意!所以我開始往植物奶的方向開始尋找,很高興能收到PlantA的邀約,他們家的奶是純天然燕麥而且還是台灣品牌,當然要支持一下!不含化學藥劑和糖對於我這種本身少糖又很在意加工品的真的是很好選擇!
燕麥奶本身喝起來是自然的甜味,而且也濃郁。他們的燕麥奶是與義大利咖啡師技術合作,早上有喝咖啡習慣的我,實測下來完美的融合,那個絲滑得順口度,真材實料的好美味☺️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我推薦台灣自己出的燕麥奶!
現在上嘖嘖募資期間限定方案價78折至49折✨ 募資期間只到9/17真的有夠划算❤️
▪️
#無添加燕麥奶 #植物奶 #燕麥奶 #plantbased #oatmilk #vegan #veganfood
▪️
#河童先森 #河童先森推坑系列
#河童先森語錄集
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 Summer School 活動簡述】
Summer School 是橘子關懷基金會每年暑期都會舉辦的冒險營隊活動,透過冒險教育、公益服務、分享交流三大核心的結合, 將冒險精神實踐於生活中。
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實體的營隊活動,但也因此我們更希望在這個非常態、讓人有點不舒適的夏天,依然能透過冒險為大家的生活注入能量。
在被疫情悶壞的這幾個月,我們決定將冒險搬到大家的電腦裡,打破空間、時間、資格的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加入冒險的行列。
免費課程網址:https://gonext2021ss.gamaniacheerup.org/
今年的活動包含:
A. 線上冒險展:
透過電腦與滑鼠,就可以身歷其境,認識台灣的國家級綠道「山海圳」。邀請多位引路人,帶領大眾深入山海圳國家級綠道,認識台灣土地獨有的自然資源,探索不同時代的台灣冒險故事。
B. 線上冒險學堂:
包含徒步冒險教學、冒險文字創作課程、冒險影音創作課程、線上講座等,讓無論有沒有過冒險經驗的人,都能夠在電腦前預先做好準備。
- 導師陣容:
徒步冒險家:米亞桑戶外中心
文字冒險家:OUTSiDERS內容策劃師 艾格
影音冒險家:山岳YouTuber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
C. 冒險導師線上互動:限時、限量、 限定,邀請多位冒險導師線上與你面對面,讓冒險的實踐及討論在虛擬空間持續延伸。
- 8/26(四)20:00-21:30
【我很膽小,所以更懂冒險】feat. 台灣登山家 張元植
- 9/1(三)20:00-21:30
【持續攀向高峰,登山家的心態校正】 feat. 台灣登山家 呂忠翰(阿果)
- 9/8(三)20:00-21:30
【影音冒險家作業討論會】
影音冒險家-導師上線 feat. 戶外Youtuber 秋天剩旅行
- 8/23-9/30
【文字冒險家作業回饋活動】
文字冒險家-導師上線 feat. OUTSiDERS戶外風格誌 內容策劃師 艾格
【整體活動辦法】
8/23 活動正式上線,到時候只要進入今年活動網頁,
不限資格,加入會員就可以免費參與冒險展、線上課程。
【冒險家認證】
*8/23-9/30 前完成線上課程並上傳作業,就可以獲得該堂課結業證書
*每堂課前 30 位完成作業者,可以獲得勇氣冒險包
#免費線上課程 #影音冒險家 #百岳
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店名:白水豆花 台北永康
電話:02 2392-6707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31巷9號1樓(永康公園內半畝院子戶外區)
營業時間:pm15:00 - pm20:30
公休日:星期四
FB粉絲團:https://m.facebook.com/baishuidouhua/?locale2=zh_TW
關於:
我們找尋的台灣味:
豆漿使用宜蘭雪山新鮮湧泉製作,遵循古法直火煮漿,豆香味甘甜,掌握精緻濃度與溫度,加入東岸太平洋深層海水,作為天然凝固劑,融合山與海的微量元素,做成一碗香滑嫩彈的白水豆花。
🖤消費方式:內用一人一碗,戶外一碗ㄧ湯匙。
🖤有喜好的甜度歡迎請先告知。
🖤沒有提供一次性的外帶免洗餐具,歡迎拿環保容器來外帶,免排內用隊伍,愛護地球還請多包含與支持。(自行攜帶一次性用餐具外帶,也會拒絕受理)
白水豆花使用友善土地種植[有機認證]黃豆,無農藥無化學肥料,並加入宜蘭雪山山脈新鮮泉水製作,遵循古法直火煮漿,豆香味甘醇,使用台灣東岸太平洋深層海水製成的鹽滷,作為豆花的天然凝固劑,產量稀少製程漫長,富含多種礦物質,融合山與海的微量元素,做成一碗香滑嫩彈的白水豆花.
#Meck大叔#白水豆花台北永康#麥芽糖花生桃膠豆花
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蔡易餘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由嘉義縣立委蔡易餘一手催生的嘉義幣,嘉義縣政府3日與中華科技金融學會進行「嘉義幣:產官學合作簽約儀式」。
包括嘉義縣長翁章梁、中華科技金融學會副理事長沈中華與理事沈大白、 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 立法委員陳明文、吳玉琴親自出席見證,並邀請到科技金融、創投圈、學術界、中央部會及嘉義農漁業者等各界代表共襄盛舉,嘉義幣預計今年七月上線。
先前韓國瑜聲稱買到混冒的阿里山茶,立委蔡易餘今日記者會宣布「透過嘉義幣APP,保證買到真材實料的嘉義茶」!蔡易餘是催生「嘉義幣」的重要推手,他一直相當關注高雄幣籌備與發行過程,因此對中華科技金融學會團隊十分有信心,嘉義幣的概念在於讓消費者直接跟生產者結合,在農漁產生產過程創造節點,每個節點上鏈,資料不會被竄改,保證消費者買到真實產地的產品;消費者可透過APP直接訂購嘉義品牌商品,並且獲得嘉義幣回饋,再刺激嘉義當地消費,帶動經濟循環;未來民雄的鳳梨、太保的小番茄等嘉義各鄉鎮農產均可運用。
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現代科技打造許多開創性的通路,而農產品最重要的是通路,今天談虛擬通路,無論大家懂或不懂,這個未來趨勢仍會改變人們的生活。嘉義縣政府近期全面盤點農產品通路資源,以利日後更精確掌握到未來通路如何拓展,從生產到通路、到消費端可以更穩定,開創通路是嘉義縣政府的使命!翁章梁提出「嘉義幣」三大特色:第一、透過區塊鏈加密,記錄相關節點,讓消費者參與產製過程。第二、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直接連結,日後透過IoT、而不透過中間商,真正提高農民收入。第三、嘉義幣的回饋機制,先是回饋農民、再回饋到購買嘉義產品的消費者、最後回饋到嘉義縣農漁設施。
中華科技金融學會副理事長沈中華教授感謝嘉義縣立委、政府的信任,他表示,身為學者最榮幸的就是將所學貢獻給土地,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回饋到自己所愛的土地。他提到區塊鏈應用兩個大層次:首先,消費者、農夫、農產品的關係以前是斷裂的,現在透過嘉義幣連結在一起,這就是去中心化,消費者有機會以創新形式關心到農民與土地。第二,由於收益直接給予農漁民,因此有盈餘,再從盈餘當中提撥部分比例回饋給消費者。而嘉義幣隨時間而「幣齡遞減」的部分則再提撥部分比例給嘉義縣政府,運用到農業設施,因此達到農民、消費者、政府三贏。
嘉義縣農會總幹事黃貞瑜表示,當蔡易餘立委提出「嘉義幣」計畫,農民們聽了都非常期待。大家都知道嘉義農產品非常優質,但長期以來沒有更直接的通路讓消費者方便採購,不僅嘉義縣政府、嘉義縣十八個鄉鎮農會很支持,更重要的是「嘉義貢獻值」的概念,讓外地的嘉義人也可以透過嘉義幣表達對嘉義在地認同。而外地的消費者可以安心買到阿里山真正的高山茶。
「阿里山茶」品牌的重要推手嘉義縣立委陳明文表示,農業是嘉義縣的主要產業,但農民的收入不高,因為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要經過層層盤商。現在透過區塊鏈平台,農產收益可以直接進到農民口袋,提高農民收入。再從消費者端來看,消費者在市場採購時不知如何挑選物產食材,現在透過APP可以買到原地產品,包括東石蚵仔、阿里山茶、鳳梨等嘉義正牌農水產,相信在嘉義縣政府與學會的努力下可以帶動嘉義縣新的經濟發展。
「鹿草的女兒」嘉義縣立委吳玉琴表示,從產地到餐桌層層資訊,消費者都看得到,可確保食安品質及產地真實。鹿草擁有豐富的農產品,秋葵、西瓜產量佔全國前茅,透過區塊鏈平台,讓消費者可以方便且安心地採購到嘉義優質農產品,還可獲得「嘉義幣」回饋。而嘉義幣隨時間衰減的機制,幣值回收後,會再回饋到嘉義縣的農漁業設施與社福系統,意義重大。
「嘉義幣」運用區塊鏈、物聯網(IoT)等相關技術協助嘉義縣農水產品,落實產地溯源、認證防偽等,從產地到餐桌層層把關;並透過區塊鏈去中間化特性,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接,由此健全產業發展,真正提昇農漁民收入。
透過區塊鏈認證與發幣平台,消費者可安心採買且直接向生產者訂購商品,而且每次消費均可獲得嘉義幣回饋,再度刺激消費、活絡經濟。由於嘉義幣限定於嘉義縣使用,有助於將外地與縣內的消費力留在當地,促進經濟回流。此舉將是全球首例幣鏈合一應用,以區塊鏈科技達成「農漁民」、「消費者」、「當地政府」三贏的典範。
立委蔡易餘向來關心「地方創生」、「智慧城鄉科技應用」等議題,早在高雄幣發行之前,蔡易餘委員就十分關注區塊鏈對鄉村發展的影響,多次拜訪產官學界尋求解決方案,並向中華科技金融學會請益,再與嘉義縣政府、翁章梁縣長研議相關應用,逐步建構「嘉義幣」計畫,終促成產官學簽約合作。盼透過區塊鏈與IoT科技的導入,帶動嘉義產業升級與地方品牌經濟。
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友善農法,如何驗證?】客家新聞雜誌第515集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按照草案,沒有經過第三方 有機 驗證,但沒有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都算是友善農耕, ... 如果是為了促進友善 土地 ,法令會不會反而是種限制呢? ... <看更多>
土地 有機 認證 在 [問題]請問關於有機農業的認證- 精華區Agricultur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ask 看板]
作者: dorakao () 看板: ask
標題: [問題]請問關於有機農業的認證
時間: Sat May 6 13:33:18 2006
有一個朋友的休閒農場實行有機農法已經超過三年了
想要去申請有機的認證
目前政府把有機認證交給民間機構去做
比較具規模的有四家: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
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網路上的資料也看了 估狗神也拜了
不知道哪一家比較好 比較具有公信力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36.87
※ 編輯: dorakao 來自: 61.59.236.87 (05/06 13:3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36.87
> -------------------------------------------------------------------------- <
作者: Ortos (去吃吧!!!同學!!吃吧!!!!) 站內: Agriculture
標題: Re: [問題]請問關於有機農業的認證
時間: Sun May 7 18:06:12 2006
https://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chealth0703.htm
給個參考
原文:
你應該買有機食品嗎?
「你應該買有機嗎?」大多數的人可能會回答:「應該,可是很貴。」真的是這樣嗎?為
什麼歐美會出現反有機的聲浪?有機食品真的都很健康嗎?
這不是特殊的經驗。在超級市場內,蔬菜區的右邊是有機蔬菜,左邊是一般蔬菜,從外觀
你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只要你伸手拿了右邊的有機蔬菜,就代表你要付出比一般蔬菜多
兩倍以上的價錢,去買一份安全,並支持環保。
「你應該買有機嗎?」這樣的問題,在台灣似乎非常政治正確、無須懷疑,有機雖然比較
貴,但對你比較好。
但真的是如此嗎?有機一定保證安全健康、對地球友善嗎?
在歐美卻沒有那麼肯定,相反地「反有機」聲浪一波接一波。
豬糞、農藥哪個危險
最有名的反有機人士就是前美國農業部專員丹尼斯.艾福利(Dennis T. Avery),他的
文章曾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等重量級媒體引用,也接受過美國新聞網(
ABC)的採訪。
他最有名的文章「有機食品隱藏的危機」中,他提出爆炸性的觀點:「買有機是讓你的家
人和環境陷入危險。」
他指出,有機農產品中有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而大腸桿菌O157更會致人於死。因為有
機農業用動物糞便當做堆肥,動物糞便是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主要的接收者。
就算有機產品一直宣傳對「地球友善」,艾福利依舊不以為然。他認為現代農藥沒有那麼
危險,它已經設計成可以杜絕對野生生態的危害,農藥的壞處都在控制中,但放棄農藥的
有機栽培,反而讓更大的野生生態崩盤。因為有機農法比控制精準的傳統農業,讓自然犧
牲更大。
面對一連串爭議,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在去年底做了一個相對中肯的報導。文中指
出,的確「沒有證據證明食物中的農藥有健康的危害,少了農藥後的食因性細菌(如大腸
桿菌)的危害反而更明確。」
但是不可否認,對人類危險的細菌更多來自動物製品,施打荷爾蒙、抗生素生產出來的肉
類製品,更是讓抗藥性細菌出現的主因。而有機的肉品生產方式,如必須用有機牧草、有
機穀類餵食,戶外放牧等,都是對傳統「將牧場當工廠」的生產過程投反對票。
在台灣,不僅有機的迷思未曾有人深刻討論,而且在特殊的先天條件與後天環境下要回答
「該不該買有機」的問題,更如同糾結的繩團難以回答。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首先,台灣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不像溫帶國家能有足夠低溫的冬天,「冷死」蟲卵、細
菌,以致病蟲害不絕,實施有機農法難度甚高。
加上長久以來一直被要求「增產報國」的土地,沒有足夠、多餘時間輪作,讓土壤有機質
低於2%的土地高達65%。
並因使用化肥、農藥,讓土地變酸,連蚯蚓都很難存活,全台土壤酸化已達三分之一,「
根本是把土地當雛妓接客,」主婦聯盟董事黃淑德雖然形容得難聽,也是兩個孩子母親的
她,卻不禁紅了眼眶。
台灣多年來的環境污染,使得土壤、水質等農業環境也很難符合有機的要求。
依環保署「台灣地區農地土壤污染重金屬監測結果」顯示,全台已達到污染監測的第四級
污染農地,已有5萬公頃。至於最嚴重的第五級污染農地,以彰化縣面積最大,佔73%,
「如果說彰化有有機米,我是不太敢相信,」教了有機園藝10年的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鄭
正勇舉例說。
另外,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全省五千多條灌溉渠道40%已受污染,每年至少有3億3千
多萬噸的工業廢水流入農業的灌溉渠道。
所以當全球有機農業都在搭直昇機往上升,如歐盟13年來從10萬公頃成長30倍,台灣有機
農業發展10多年,始終維持在台灣農田面積不到千分之一的局面,裹足不前。
讓台灣有機農業無法成長的,還有消費者的信心危機。
由於台灣蔬菜農業殘留的新聞層出不窮,所以消費者買有機蔬菜,多半為了買一份安心,
但有機蔬菜卻無法解除農藥殘留的疑慮。
根據一份被當做「密件」的「農產品中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研究」中,從369件有機農產品
中,有機生鮮蔬果檢出農藥殘留56件,佔15%。而有機農產加工品不論是國內或進口也都
不安全,國內的從42件中檢出7件,佔15%;進口品從78件中檢出13件,也佔16%。
怎麼會這樣?有機不就是不能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嗎?
問題在於研究人員採樣到的,可能不是真正依照有機生產基準生產的有機農產品。而消費
者的困境和研究人員相同:你買得到真有機嗎?
你買得到真有機嗎?
一位有機通路業者到埔里參觀,親眼看到從山上運下來的高山蔬菜每個都套上「有機」的
袋子,他質疑:「山上難道都種有機?」農民回答:「沒啦,這樣比較好賣。」
「農民不要怨,很多都是自己把市場搞壞的,」推廣有機農業多年的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
金會(MOA)執行秘書李美雲口氣中,難掩恨鐵不成鋼。
根據宜蘭技術學院應用經濟系主任黃璋如的調查,有機商店中完全貼好驗證標章的蔬菜與
水果僅佔4%及6%。
如果說,驗證標章是文明社會彼此信任的基準,為什麼農民不加入驗證?消費者購買時,
也不懂得看驗證?
管理大師彼得.聖吉認為,一個機構能夠良好運作,指導方針、方法工具、基本架構三個
角缺一不可。對照台灣驗證機構,可以看出雖有指導方針,讓其中成員有熱情參與,卻缺
少基本架構、方法工具,讓驗證推廣之路出現路障。
從基本架構來看,目前驗證的項目僅限於農產品,對畜產、水產、加工品、進口品,都沒
有規範,造成有機驗證的漏洞。
所以你買到的「有機麵包」、「有機豆腐」、「有機豆漿」、進口的「有機蘋果」等,都
只是「號稱」有機,就算不是,也無法可管。「連一個茶杯、一張棉被,都可以說是有機
,」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蘇慕容指著桌上的茶杯無奈地諷刺。
就算是農產品,也設立了准許施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準有機」奇怪條文。
翻遍全世界有機認證基準,沒有可以施用化學肥料的「準有機」農產品,就算是日本「轉
換期間有機農產品」,指的也是施行有機農法超過半年、未到3年的農產品,但也堅持不
可以使用化學肥料,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陳正雄為文表示。
就算是支援工作人員的方法、工具也令人難有信心。
例如,驗證人員的專業與客觀是驗證制度成功的關鍵,相對於澳洲有機農場聯盟的驗證員
多數是有機的資深農民,台灣驗證員絕大部份是義工,也不需要執照,導致驗證員之間農
業知識、法令規定的認識有很大的差距。
驗證機構之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蘇慕容就誠實表示,雖然對驗證員有培訓課程,但
有些驗證員原本就「五穀不分」,很難一時要求他們有多專業。
供應高屏地區近9成有機專賣店的宋瑞聰,才剛送菜回來,顧不得午餐都還沒吃,執意要
趕回來表達對驗證機構的不滿,「交會費也沒照顧我們,一有問題,還是得自己去找農改
場幫忙。(驗證員)什麼都不懂,還大搖大擺掛著評審委員的牌子,」他氣呼呼地用筷子
用力一插當做午餐的碗糕,他並不打算加入驗證。
不僅有些驗證員專業不足,無法檢核農民,也無法給予農民專業上的協助。就算在國外算
是基本動作,要求農戶填寫「農場日誌」,記錄每個生產動作,在台灣也很難執行。
陳平和在桃園新屋有一5公頃大的有機休閒農場,他加入MOA驗證已經第6年,他坦承,「
許多農民包括我自己,都沒有寫農場日誌,」他大呼實在太麻煩,如果要寫,一天可能要
花3小時。
更有驗證單位本身是有機農業資材商,邊驗證、邊向農民推銷產品,「根本就是商人,」
一位熟悉有機農業的人士透露。
消費者必須記14個標章
不僅在有機農民間無法獲得大多數的信任,在另一端的消費者對驗證也是「霧煞煞」。
目前台灣共有五個驗證機構,已有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台灣省有機農業生
產協會(TOPA)、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通過農委會審查;另外還有中華民
國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COAA)、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還未通過,這五個驗證機
構共有14個標章,要消費者記得住也難。
在驗證標章中,竟然也有冒用的贗品。
MOA執行秘書李美雲在基金會附近的有機專賣店裡,就親眼看到蘋果上貼著MOA早就不用的
圓形標章。
讓消費者迷糊的還有,「吉園圃」的安心蔬菜和有機蔬菜有何不同?
其實「吉園圃」安心蔬菜指的是,安全用藥、農藥減半,和不得使用農業、化學肥料的有
機農產品並不相同。
有機「能量」專賣店?
就連最直接和消費者接觸的有機專賣店,也無法令人滿意。
由於台灣有機專賣店早期和生機飲食結合,有機店充斥著瓶瓶罐罐的機能食品,有機產品
只是聊備一格。
走進台灣最大的有機連鎖商店綠色小鎮總公司,看起來像個小型的貿易公司,四處堆滿紙
箱,堆在勉強隔出的會客區旁的是有機糙米夾心酥。
他們目前直營加上加盟共有29家,經營者詹益清表示,他們產品品項共有八百多項,而本
土的有機農產品一季只有40餘種。
「常常在宣稱能量,或是這個石頭左3圈、右3圈後會怎樣、又怎樣,」MOA執行秘書李美
雲不禁形容起台灣有機店的怪現象。
而且在愈形競爭的有機專賣店,也開始只考慮價錢,不顧把關責任。
桃園新屋鄉的有機農民陳平和就感慨,過去的有機店老闆還會親自到農場參觀、詢問,現
在只會打電話問價錢,一聽進價成本太高就掛電話。
認識你的農夫
儘管環境混亂,但面對愈來愈多對安全食物的需求,及對永續發展的支持,也出現尋找出
路的力量。
台大農業經濟學研究所教授阮春發的「有機農場經營策略調查分析」就發現,有機農民最
偏好的運銷通路是:消費者直接到產地購買。
這顯示,有機農民希望和消費者之間,不只是過去的買賣關係,還包含互助、誠信和關懷
,阮春發稱此為「有機的運銷方式」。
有機農民陳平和的太太吳素華只要聽到是癌症病友來買有機,在價錢上絕對給折扣。
也有農民自組合作社,如大武山有機蔬果聯盟直接和公司行號合作,如中鋼、中華電信工
會高雄分會建立契作關係,讓消費者直接到農場參觀,「心服口服吃有機,」幫忙籌設此
聯盟的徐華盛說。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長期推動生機飲食的《琉璃光》雜誌發行人邱麗惠偏著頭想了想,「
認識你的農夫,」不啻是解決之道之一。
就如主婦聯盟結合3500名會員,尋找願意合作的農民,並每年花費上百萬的檢驗費用,檢
查蔬菜的硝酸鹽和農藥殘留,但他們並不標榜有機,合作的農民「有沒有參加驗證是參考
的標準,不是唯一的標準,」主婦聯盟董事黃淑德表示。
有機通路也對「認識農夫」加把勁。如山居歲月real life有機商店在許多農產品下方,
放置農夫的檔案資料,消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產品的來源、過程,與農夫的心血。未來還
打算用DV8拍下農場情形,消費者在賣場就可以看到類似農夫的紀錄片。
讓消費者認識農夫的臉,讓農夫有榮譽感,比產品抽驗更有效,「這是良性制衡,」山居
歲月執行長特助張孝維說。
就算是備受爭議的驗證標章,投入有機農業8年的德國柏林科技大學農經博士黃璋如也努
力推動統一的國家標章,至少解決14個標章,消費者無法記得的難題。
未來在有機的路上,還會有許多錯綜複雜的難題與許多令人擔憂的狀況一路相伴。
而站在生產第一線的農民,無疑是最危險的一群人。
台北榮總毒藥物防制諮詢中心回應監察院調查農藥管理制度時指出,在8年內台灣職業暴
露毒物中毒者中,農藥中毒者有793人,佔全體的61.3%,文中直陳「這高比率的農藥職
業中毒,事實上反應台灣地區農藥使用之普遍及教育之不足。」
關西農民宋有發因為長期務農,腳上有明顯的農藥斑,一到季節變化,皮膚就有過敏反應
。他在民國84年,把自家3公頃土地捐給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當做有機的生態農場
,教育下一代。
如果看到位於高雄旗山台灣第一塊實驗有機農業的土地,要回答「該不該支持有機」就沒
有那麼困難。
那塊實驗地分成三塊,最右邊是施行有機、中間是有機與傳統折衷,最左是施行傳統農法
。經過16年後,三塊土地如同梯田般升降,最右的有機地最高,並如同森林底下的泥土,
黑亮鬆軟,而最左邊長期施行農藥、化肥的土地最低,而且粗糙、皸裂得像老母親的手。
土地已經說了答案。
---------------
似乎台灣的有機認證其實尚待努力...
※ 引述《dorakao ()》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ask 看板]
: 作者: dorakao () 看板: ask
: 標題: [問題]請問關於有機農業的認證
: 時間: Sat May 6 13:33:18 2006
: 有一個朋友的休閒農場實行有機農法已經超過三年了
: 想要去申請有機的認證
: 目前政府把有機認證交給民間機構去做
: 比較具規模的有四家:
: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 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
: 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 網路上的資料也看了 估狗神也拜了
: 不知道哪一家比較好 比較具有公信力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5.71
> -------------------------------------------------------------------------- <
作者: candid (考取波特多) 看板: Agriculture
標題: Re: [問題]請問關於有機農業的認證
時間: Mon May 8 10:55:34 2006
MOA在台灣最早成立,但後來日資撤了,資源也比較沒那麼多
慈心的話,具宗教色彩,義工非常多,體制上也比較完整
台灣省以生產者為主,寶島是最近才通過農委會認證,秘書處的工作人員理念都不錯
其實申請驗證除了有助通路之外
多數農友也希望從驗證單位得到技術上的輔導或其他支援
但一般團體人財力都有限、很多都是一年才來驗證一次
大部分時間看個人造化
如果有心要朝有機農業發展
慈心我想是不錯的選擇
有里仁通路可搭配、義工很多比較容易得到幫助
其他單位的話
可上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看一下品質監測
每月抽查結果,
有的驗證單位驗的產品老是出問題、應該就可以自己判斷了
話說回來,慈心好像為了顧好目前驗證農戶的品質、今年不收新的
詳情可上他們網站去看
其實各家驗證團體都有不定期的說明會
並且規定要加入他們驗證者,必須聽過這些課
所以可建議你朋友多聽幾場
選擇與自己理念相近者
也可以上來跟我們分享心得:)
... <看更多>